索 引 號 | 640421011/2023-00130 | 發文時間 | 2023-06-16 |
發布機構 | 原州區農業農村局 | 文 號 |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有效性 | 有效 |
標 題: | 2023年原州區土壤墑情監測項目實施方案 |
根據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關于提前下達2023年中央和自治區第一批財政支農項目計劃的通知》(寧農(計)發(2022)44號)文件精神,為了進一步做好我區農田土壤墑情監測工作,強化監測成果應用,及時有效的發布土壤墑情與旱情監測信息,特制定2023年原州區土壤墑情監測項目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加快種植業生產方式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種植業高質高效綠色發展。
二、目標任務
在我區張易鎮、開城鎮、中河鄉、彭堡鎮、頭營鎮、三營鎮、黃鐸堡鎮、炭山鄉、寨科鄉、河川鄉、官廳鎮、11個鄉(鎮)21個行政村建立農田土壤墑情自動監測網絡點,采取人工監測與儀器監測相結合,建立不同生態區域及作物種類以監測點數量為單位的墑情與旱情評價指標參數,完善墑情監測網絡;以“統一監測方法、統一監測時間、統一監測內容”的規范技術標準,及時發布不同區域農田土壤墑情與旱情信息,全面服務各地農業生產。強化墑情遠程物聯網系統運營維護和服務,確保全區墑情監測系統在關鍵農時和作物關鍵節點正常運轉,實現墑情監測數據適時傳輸與獲取。開展不同土壤類型墑情與旱情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建立物聯網墑情自動監測站點數據采集與讀取校正模型,提高物聯網監測站點數據采集精度;加快不同類型土壤容重、田間持水量等相關參數的獲取,建立適合生產實際的不同生態類型區墑情與旱情評價指標體系。推進物聯網墑情站點設備運行維護與更新,實現物聯網設備動態平衡與服務。
三、工作內容
(一)開展墑情監測,服務農業生產
1、監測時間
自1月起,原則上每月7日、22日進行定期監測,如遇降水自動延后監測,同時上報降水量;春播前應對該區域春耕備耕期土壤墑情對春耕的影響作出分析研判,春夏之交旱情嚴重時進行加測,監測工作在年底土壤0-20cm土壤封凍后結束。
2、監測方法
常規法:采用烘干法采集不同層次土壤樣品進行土壤含水量測定,每個層次采集樣品至少3次以上重復,確保數據準確。
儀器法:采取自動監測與常規監測相結合,自動監測與常規監測獲取數據的同時進行烘干法校正,獲取準確的校正系數。
3、監測項目
監測深度:每個樣點監測層次為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旱情嚴重時加測80~100cm。
監測指標:
(1)土壤含水量(儀器法為容積百分數,烘干法為重量百分數)。
(2)不同生育期適宜含水量。
(3)不同監測方法所得結果的數據對比、分析。
調查內容:監測點基本信息、土壤容重、田間最大田間持水量、不同區域內土壤墑情評價指標參數。
4、信息發布要求
(1)內容要有針對性:本次監測數據和土壤墑情評價分析,近期溫度、降雨、灌溉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土壤含水量是否滿足作物播種或生長需要,當前作物生長情況,有關生產措施和抗旱措施的建議。
(2)簡報要有時效性:每月8日、23日進行測定,并于1個工作日內發布簡報并上傳全國土壤墑情監測系統、寧夏農技推廣網、總站土肥科、原州區農業農村局、原州區各鄉鎮郵箱。
(3)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每期簡報必須附有每個監測點本期監測的數據,要標明土層深度、絕對含水量(重量)或相對含水量。數據測試后須仔細審核,簡報需經本單位土肥技術人員會商,領導審核后方可發布。
(二)墑情遠程物聯網服務系統維護與運營
加快推進寧夏農技推廣云平臺和“寧農寶”APP推廣應用,構建適合全區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科學灌溉指導方案信息發布平臺,委托第三方開展氣象數據、物聯網墑情數據采集分析與平臺維護,利用遙感技術、物聯網技術實現自動化、無監督的墑情智能監測與數據采集,實現旱作農業精準高效服務,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促進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綠色農業發展。
(三)構建墑情與旱情評價指標體系
開展不同土壤類型墑情與旱情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推進完成全區21個物聯網自動監測站點數據采集與讀取校正函數的建立,形成基于物聯網儀器法和經典法的墑情自動監測數據校正模型。加快監測區域土壤類型水分數據的獲取,補充完善各監測站點土壤容重、田間持水量等土壤水分參數,借助于衛星遙感圖像與數字建模技術構建不同土壤類型水分估算模型,建立適合原州區生產實際的不同生態區域墑情與旱情評價指標體系。
(四)強化物聯網監測設備運行管理
加強對全區11個鄉鎮21臺物聯網墑情監測站點設備的維護和管理工作,對個別無法修繕的老舊設備補充采購,對一些運行不正常設備委托廠家進行設備修繕和維護,出臺物聯網墑情監測設備管理辦法,提高墑情監測站點體系運行效率,確保在網設備安全可靠運行。
(五)監測數據匯總及年度總結
1.建立本區農田土壤墑情及旱情評價技術指標。結合定期觀測記載作物生長期間的生長發育指標和作物表象,建立適宜本區不同土壤含水量、作物生長發育和作物表象之間的數據關系,根據土壤水分測定結果、田間最大持水量、凋萎含水量和作物生長發育階段的需水特征,給出土壤墑情評價,繪制土壤墑情變化曲線,探索建立本區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主要層段土壤墑情及旱情評價技術指標。
2.及時編制年度總結。11月底完成本區土壤墑情監測技術報告和工作報告,并上報自治區推廣總站土肥科。
四、資金概算及明細
自治區財政支持全區墑情監測經費15萬元。其中用于墑情監測5萬元,墑情監測系統維護與安全運行2萬元,墑情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及人工監測與物聯網遠程設備數據校正與模型建立6萬元,墑情監測站設備維護2萬元。(具體明細見附表1)
墑情監測經費主要用于墑情監測點看護費、田間調查、采集土樣、數據監測匯總人工費、氣象資料服務、信息費、宣傳培訓、耗材及差旅費等。系統維護與安全運行費用主要用于支付第三方承擔的寧夏農技云平臺及寧農寶APP線上運行及安全維護。墑情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主要用聘請第三方合作開展墑情與旱情評價指標研究,土壤水分指標數據獲取人工、專家咨詢等。墑情監測設備維護主要用于個別單位設備老化更新,現有設備維修校驗及技術服務等。
五、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通過開展墑情監測,及時發布不同區域農田土壤墑情與旱情信息,全面服務原州區農業生產,危害損失率明顯降低,旱情澇情得到及時控制,經濟效益顯著。
(二)社會效益
墑情監測緊緊圍繞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種植業轉型升級,以服務農民為宗旨,以滿足農民的科技需求為出發點,進一步強化基礎監測,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動態監測,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在種植業生產中的助推作用,促進產業與扶貧、科技與生產、服務與推廣的緊密結合,不斷增強科技對種植業生產的指導和支撐作用。
(三)生態效益
通過墑情監測數據,進行認真全面分析,針對氣象、土壤墑情提出切實可行的農事建議,及時發布不同區域農田土壤墑情與旱情信息,每期信息都及時的上報區總站,并報送區委、區政府、農業農村局等各級主管領導,便于他們及時的了解墑情及旱情,為指導全區農業生產和領導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領導小組
成立了以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為組長、各鄉鎮分管農業副鎮長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組織協調、任務對接、資金落實、監督檢查和驗收等工作。????????????????
(二)成立技術小組
組長:白永強??農技推廣中心主任
副組長:何建國??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
成??員:趙??東??農技推廣中心干部,高級農藝師
倪萬梅??農技推廣中心干部,高級農藝師
項目技術小組負責項目資金落實方案制定、全區墑情監測點實地取樣監測,數據整理,及時發布墑情信息,提出對策措施,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技術支撐。采用簡報、網絡、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向廣大農民和社會公眾提供墑情信息服務,指導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提高農業用水生產力。同時,要組織開展監測方法、監測技術集成研發和應用示范,強化現代高新技術應用,提高墑情監測的時效性、針對性和科學性。
(三)嚴格考核辦法
單位負責人高度重視該項工作,時刻督促業務人員及時有效地完成全年監測任務并認真系統地對全年監測工作進行總結。結合總站制定的量化考核指標,并納單位年終考核工作內容。嚴格項目資金使用監管,嚴禁擠占挪用項目資金。
(四)強化績效評估和驗收
1、績效評估。按照自治區及原州區財政部門要求,制定土壤墑情監測項目績效考核方案,科學量化考核指標,項目實施結束后,要及時進行項目總結,報送執行情況及資金使用情況,接受農業農村、財政等部門檢查驗收,按照考核指標進行打分評價。
2、項目驗收。自驗合格后,請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進行項目縣級驗收,縣級驗收合格后,在原州區政府網站進行公示,公示期7天。
附表1:2023年原州區墑情監測項目投資概算表
附表2:2023年中央(自治區)財政支農項目備案表
附件3:2023年土壤墑情監測項目績效評價實施方案
附表4:自治區財政支農項目區域性績效目標申報表
附表5:自治區財政支農項目績效目標自評表
附件下載: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主辦:固原市原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運行管理:固原市原州區信息中心
聯系電話:0954-2040366 電子郵件:yzqxxzx@163.com
寧ICP備10000747號????網站標識碼:6404020001 ????寧公網安備64040202000009號